avatar

目录
localization multiple measurement

Localization Multiple Measurement

🧑‍💻 User

Multiple Measurements 那里不懂, 讲解一下


🤖 Assistant

好的,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到位!“Multiple Measurements”(多次测量)这一节是整个定位算法从一个简单的单步计算升级为持续、循环过程的关键。表面上看,代码实现非常简单(就是在一个循环里反复调用同一个函数),但这背后蕴含着序贯贝叶斯推理(Sequential Bayesian Inference)的深刻思想。

让我们把这个过程彻底拆解,搞清楚为什么“简单地重复”就是正确的答案。


💡 核心情景:侦探破案,证据环环相扣

想象你是一位侦探,正在调查一桩案件,有5个嫌疑人(对应5个格子 x1x5)。

  • 初始状态:你没有任何线索,所以你认为每个嫌疑人都有同等的可能性(20%的嫌疑)。这就是初始信念 (Initial Belief),一个均匀分布。[0.2, 0.2, 0.2, 0.2, 0.2]

  • 第一个证据 (First Measurement):现场发现了一根红色的纤维。你调查后发现,嫌疑人2号和3号当天都穿了红色外套。这个证据让你更新了你的判断。现在你认为2号和3号的嫌疑大大增加,而其他人的嫌疑大大降低

  • 第二个证据 (Second Measurement):随后,又发现了一滩绿色的泥土。你知道嫌疑人1号、4号和5号昨天去过公园,那里到处是这种泥土。

关键问题: 你现在应该如何结合这两个证据?

正确的做法是: 你应该在已经更新过的嫌疑人名单(基于红色纤维) 的基础上,再用“绿色泥土”这个新证据去进行二次筛选。你不会扔掉第一个结论,然后从头开始只考虑绿色泥土。

核心思想: 每一次新的测量(感知),都是在前一次测量更新后的结果(后验概率) 上进行的。上一步的输出 (Posterior),直接成为下一步的输入 (Prior)。这就是信息被逐步累积、不确定性被逐步消除的过程。


多次测量的并排比较与逐步推演

让我们用讲义中的例子来做一个详细的数值推演。

  • 世界地图 world: ['green', 'red', 'red', 'green', 'green']
  • 传感器模型: pHit = 0.6, pMiss = 0.2
  • 测量序列 measurements: ['red', 'green']

我们将一步步追踪信念分布 p 的变化。

步骤 (Step) 动作 (Action) p[^0] (green) p[^1] (red) p[^2] (red) p[^3] (green) p[^4] (green) 备注 (Notes)
0 初始信念 (Initial Belief) 0.2 0.2 0.2 0.2 0.2 均匀分布,最大不确定性
1a 感知 ‘red’ (乘以概率) 0.2*0.2 = 0.04 0.2*0.6 = 0.12 0.2*0.6 = 0.12 0.2*0.2 = 0.04 0.2*0.2 = 0.04 红色位置乘以pHit,绿色位置乘以pMiss
1b 归一化 (Normalize) 0.111 0.333 0.333 0.111 0.111 总和为0.36,每个数除以0.36。这是第一次感知后的结果
2a 感知 ‘green’ (乘以概率) 0.111*0.6 = 0.0667 0.333*0.2 = 0.0667 0.333*0.2 = 0.0667 0.111*0.6 = 0.0667 0.111*0.6 = 0.0667 ⚠️ 在1b的结果上操作!绿色位置乘以pHit,红色位置乘以pMiss
2b 归一化 (Normalize) 0.2 0.2 0.2 0.2 0.2 总和为0.3335,每个数除以它,结果近似回到均匀分布!

数值推理与代码的联系

现在我们来深入理解这个过程。

第一次测量: sense(p, 'red')

  1. 输入 p: [0.2, 0.2, 0.2, 0.2, 0.2]
  2. 乘积 (Product): 将 p 的每一项与对应的测量概率相乘。
    • world[g, r, r, g, g]
    • 'red' 测量对应的概率是 [pMiss, pHit, pHit, pMiss, pMiss] = [0.2, 0.6, 0.6, 0.2, 0.2]
    • p_non_normalized = [0.2*0.2, 0.2*0.6, 0.2*0.6, 0.2*0.2, 0.2*0.2] = [0.04, 0.12, 0.12, 0.04, 0.04]
  3. 归一化 (Normalization):
    • 求和 S = 0.04 + 0.12 + 0.12 + 0.04 + 0.04 = 0.36
    • p_posterior_1 = [0.04/0.36, 0.12/0.36, ...][0.111, 0.333, 0.333, 0.111, 0.111]
    • 这个 p_posterior_1 就是第一次更新后的信念

第二次测量: sense(p_posterior_1, 'green')

现在,最关键的一步来了。我们把上一步的输出 p_posterior_1 作为这一次的输入。

  1. 输入 p: [0.111, 0.333, 0.333, 0.111, 0.111]
  2. 乘积 (Product):
    • 'green' 测量对应的概率是 [pHit, pMiss, pMiss, pHit, pHit] = [0.6, 0.2, 0.2, 0.6, 0.6]
    • p_non_normalized = [0.111*0.6, 0.333*0.2, 0.333*0.2, 0.111*0.6, 0.111*0.6]
    • p_non_normalized[0.0667, 0.0667, 0.0667, 0.0667, 0.0667]
  3. 归一化 (Normalization):
    • 由于所有项都相等,归一化后,每一项都会变成 1/5 = 0.2
    • p_posterior_2 = [0.2, 0.2, 0.2, 0.2, 0.2]

代码实现

讲义中的代码完美地体现了这个思想:

python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# 初始信念
p = [0.2, 0.2, 0.2, 0.2, 0.2]
measurements = ['red', 'green']

# 循环处理每一次测量
for k in range(len(measurements)):
# 将上一步的输出 p 作为这一步的输入
# sense 函数返回的结果再赋值给 p,供下一次循环使用
p = sense(p, measurements[k])

print(p)

这个循环优雅地实现了信念的递归更新 (Recursive Update)


结论:为什么多次测量这么重要

逐步消除歧义 (Disambiguation): 单次测量往往有歧义。在我们的例子中,第一次感知到'red'后,机器人无法区分自己是在位置1还是位置2。它只知道这两个地方可能性最大。而第二次'green'的测量,虽然本身也有歧义,但当它作用于第一次的结果上时,就能进一步提供信息,帮助机器人更新判断。

💡 讲义中这个例子的特殊性:
讲义中选择 'red' 然后 'green' 这个序列非常巧妙。因为它最终让信念又回到了均匀分布。为什么呢?因为在这个序列下,每一个格子都经历了一次 pHit 和一次 pMiss 的乘积

  • x0 (green): 先乘 pMiss (因’red’),再乘 pHit (因’green’)
  • x1 (red): 先乘 pHit (因’red’),再乘 pMiss (因’green’)
    …以此类推。
    由于乘法满足交换律 (a*b = b*a),最终每个初始概率 0.2 都被乘以了相同的值 (pHit * pMiss),所以它们的相对比例不变,归一化后自然回到了均匀分布。这深刻地揭示了算法的数学本质。

🤔 想要更进一步?

理解了多次测量的序贯更新后,一个自然的问题就是把移动 (Move) 也加进来,形成完整的定位循环。

  • Sense -> Move -> Sense -> Move … 循环是如何工作的? 假设机器人感知到'red',然后向右移动了一格,然后再感知到'green'。最终的信念分布会是什么样子?这会如何影响最终结果?
  • 测量的顺序重要吗? 在没有移动的情况下,先感知'red'再感知'green',和先感知'green'再感知'red',结果一样吗?(提示:是的,因为乘法交换律)。但如果中间加入了移动,顺序就变得至关重要了。

如果你想探讨这个更完整的 Sense-Move 循环,我们可以一起推演一遍,这将带你进入真正的机器人定位算法的核心!


🧑‍💻 User

这里phit pmiss和世界地图是什么意思? 和最开始的概率分布有什么关系?


🤖 Assistant

太棒了!你问到了最关键的地方,这几个概念正是连接抽象概率机器人具体问题之间的桥梁。如果把整个定位过程比作一次考试,那么:

  • 初始概率分布 (p):是你考试前的自信心——你觉得自己会考多少分。
  • 世界地图 (world):是考试的标准答案
  • pHit 和 pMiss:是你对自己“抄答案” 这件事的能力评估——抄对了有多大把握(pHit),抄错了又有多大可能(pMiss)。

让我们来详细拆解每一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。


💡 核心情景:一个视力不太好的机器人在彩色走廊里

想象一个机器人,它的眼睛(传感器)有点问题,看颜色不是100%准。它现在身处一条由不同颜色的格子组成的走廊里。

1. 世界地图 (world) 🗺️

这是对真实物理环境的描述,是“客观真理”。

  • 含义world = ['green', 'red', 'red', 'green', 'green'] 这行代码意味着,这条走廊总共有5个格子,它们的真实颜色依次是:绿色、红色、红色、绿色、绿色。
  • 作用:这是机器人用来核对自己感知信息的“标准答案”。当机器人认为自己在某个位置,并且看到了某种颜色时,它需要查一下地图,看看这个位置的真实颜色是什么,以此来判断自己的传感器读数有多“靠谱”。
  • 类比:一本印有正确答案的参考书、一张精确的导航地图。

2. pHit 和 pMiss 🎯

这是对机器人传感器性能的数学建模,描述了传感器的“不确定性”。

  • pHit (Probability of a Hit / 命中概率)

    • 含义pHit = 0.6 的意思是,如果机器人所在的格子真实颜色与它传感器感知到的颜色相匹配(比如它在红格子看到了红色),那么我们认为这次感知是“命中”的,并且我们给这次“命中”事件一个0.6的置信度。
    • 直观理解:这代表了传感器正确工作的概率。数值越高,说明传感器越可靠。
  • pMiss (Probability of a Miss / 错失概率)

    • 含义pMiss = 0.2 的意思是,如果机器人所在的格子真实颜色与它传感器感知到的颜色不匹配(比如它在绿格子看到了红色),那么我们认为这次感知是“错失”的,并且我们给这次“错失”事件一个0.2的置信度。
    • 直观理解:这代表了传感器出错的概率。数值越低,说明传感器越可靠。
  • ⚠️ 重要说明:在严格的概率模型中,对于一个给定的真实状态,所有可能的测量结果的概率之和应该是1。例如,如果真实是红色,那么P(看到红色 | 真实是红色) + P(看到绿色 | 真实是红色) + ... = 1。为了简化问题,这个课程做了一个非常聪明的抽象:它不去模拟所有可能的错误颜色,而是简单地把所有情况分为“匹配 (Hit)”和“不匹配 (Miss)”两种,并分别赋予一个权重。这里的pHitpMiss更像是贝叶斯更新中的权重因子,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条件概率。0.60.2加起来不等于1,但这没关系,因为最后我们会进行归一化 (Normalization) 操作来修正这一切,让最终结果重新成为一个合法的概率分布。

3. 初始概率分布 (p - The Initial Belief) 🤖

这是在获得任何测量数据之前,机器人对自身位置的“主观猜测”。

  • 含义p = [0.2, 0.2, 0.2, 0.2, 0.2] 的意思是,在游戏开始时,机器人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哪里。因此,它认为自己在任何一个格子的可能性都是均等的,每个格子的概率都是1/5=0.2。这被称为均匀分布 (Uniform Distribution),代表了最大不确定性信息量最少的状态。
  • 作用:这是整个贝叶斯更新链条的起点。后续所有的sense(感知)和move(移动)操作,都是在这个初始信念的基础上进行迭代更新的。
  • 类比:侦探在案发初期,对每个嫌疑人的怀疑程度都是一样的。

三者如何协同工作:一次完整的“感知”更新过程

现在,让我们把这三个概念串起来,看看当机器人感知到一次 'red' 时,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。

步骤 描述 计算过程 (p 的变化) 涉及的概念
0. 初始状态 机器人对自己在哪一无所知。 p = [0.2, 0.2, 0.2, 0.2, 0.2] 初始概率分布
1. 提出假设 机器人依次假设自己可能在每一个格子里。 对于 x0, x1, x2, x3, x4
2. 核对答案 对于每个假设,机器人查阅地图,看这个假设与测量结果 (‘red’) 是否匹配。 - x0 是绿色,不匹配
- x1 是红色,匹配
- x2 是红色,匹配
- …
世界地图
3. 评估可信度 根据匹配情况,机器人用 pHit/pMiss 来调整每个假设的可信度。 - x0 不匹配,所以p[^0]乘以 pMiss (0.2)
- x1 匹配,所以p[^1]乘以 pHit (0.6)
- …
pHit, pMiss
4. 计算新信念 将调整后的可信度相乘,得到一个未经归一化的新信念。 p_new = [0.2*0.2, 0.2*0.6, ...]
5. 归一化 将所有新信念值相加,再用每个值除以总和,使其重新成为一个合法的概率分布。 p_final = p_new / sum(p_new) 概率公理

结论:
p(信念)是动态变化的,代表机器人的主观看法。world(地图)和 pHit/pMiss(传感器模型)是静态不变的,它们是这个世界的规则

整个sense(感知)过程,就是用世界规则(world, pHit, pMiss 来更新机器人的主观看法(p。每一次感知,都是一次信息注入,让原本模糊的、均匀的 p 变得更加确定、更加尖锐,峰值会出现在与测量结果最吻合的位置上。

🧑‍💻 User

我这么理解, 你看对不对。 world是ground truth的真实的5个格子的颜色。
每次measurement的正确概率, 用某种方式已经知道了是0.6/0.2
第一次测量为红, 那么根据这次测量, 因为5个格子颜色已知, 乘以measurement的正确概率, 再乘以原始概率分布, 就能得到一个新的概率分布, 得到现在可能在的新的位置。
之后每次测量, 就能根据新的测量去更新概率


🤖 Assistant

你的理解完全正确,而且总结得非常清晰、准确!你已经把这个算法最核心的逻辑串起来了。让我用你的思路再复述和扩展一下,帮你把这个理解固化下来。


“world是ground truth的真实的5个格子的颜色。”

完全正确 (Perfectly Correct)。
这正是 world 扮演的角色。它是客观存在的、不变的事实。在真实的机器人应用中,这张“地图”可能是预先绘制好的高精度地图,上面标记了所有车道线、交通标志、建筑物的位置。机器人的一切决策和推理,都必须基于这个 Ground Truth。


“每次measurement的正确概率,用某种方式已经知道了是0.6/0.2”

理解得非常到位 (Excellent Insight)。
你点出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:“这个0.6和0.2是怎么来的?” 在这个教学例子中,它们是预先给定的参数。但在现实世界中,这个值需要通过一个叫做“传感器标定 (Sensor Calibration)” 的过程来确定。

  • 如何标定? 工程师会把机器人放在一个已知颜色的格子上(比如,100%确定它在红色格子上),然后让它重复测量1000次。如果其中有约600次它报“红色”,200次报“绿色”,200次报其他颜色(为了简化,我们假设只有两种),工程师就可以统计出这个传感器的性能参数。pHitpMiss 就是对传感器物理特性的一种数学抽象和简化

“第一次测量为红,那么根据这次测量,因为5个格子颜色已知,乘以measurement的正确概率,再乘以原始概率分布,就能得到一个新的概率分布,得到现在可能在的新的位置。”

逻辑链条100%正确 (Flawless Logic)。
你把贝叶斯更新的三个关键要素完美地组合在了一起:

  1. 原始概率分布 (Prior Belief, p): “我原本认为我在哪?”
  2. 测量模型 (Measurement Model): 这一部分由两块组成:
    • 世界地图 (world): 用来判断测量值与假设位置是否“匹配”。
    • 传感器概率 (pHit/pMiss): 根据“匹配”与否,给出一个权重。
      这个模型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:“如果我真的在位置X,我有多大概率会看到‘红色’?” 这在贝叶斯理论里被称为似然度 (Likelihood)
  3. 新的概率分布 (Posterior Belief): “结合了新证据后,我现在认为我在哪?”

这个过程用公式表达就是:
$P(\text{位置} | \text{看到红色}) \propto P(\text{看到红色} | \text{位置}) \times P(\text{位置})$
$\text{Posterior} \propto \text{Likelihood} \times \text{Prior}$

你的描述 “乘以measurement的正确概率” 和 “再乘以原始概率分布” 正是这个公式的通俗化、可执行化的版本。最后,我们通过“归一化”这个操作,把这里的 (正比于) 变成了 = (等于)。


“之后每次测量,就能根据新的测量去更新概率”

抓住了算法的精髓 (You’ve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the algorithm)。
这正是这个算法被称为递归贝叶斯滤波 (Recursive Bayesian Filtering) 的原因。“递归”就体现在这里:

  • 第 N 次更新的输出(后验概率),直接成为第 N+1 次更新的输入(先验概率)。

这个循环不断进行,每一次测量就像一个筛子,过滤掉那些与证据不符的可能性,保留并增强那些与证据吻合的可能性。即使传感器的单次测量不是非常可靠(比如这里的pHit只有0.6),但只要有足够多的、连续的测量,机器人最终也能以非常高的置信度确定自己的位置。


总结与确认

你的理解非常棒,几乎不需要任何修正。为了让这个知识体系更完整,我只补充最后一点:

  • 你描述的整个过程,在讲义中被称为 senseMeasurement Update (测量更新)
  • 我们之前讨论的卷积,在讲义中被称为 moveMotion Update / Prediction (移动更新/预测)

一个完整的定位周期 (Localization Cycle) 通常是这样的:

  1. 机器人有一个当前的信念 p
  2. 移动了一下(比如向前1米)。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。我们用卷积来计算移动后的新信念 p'
  3. 然后,它感知了一下周围环境(比如看到一扇红门)。它的不确定性降低了。我们用你刚才描述的贝叶斯更新方法,在 p' 的基础上计算出最终的信念 p''
  4. 这个 p'' 又成为下一次移动和感知循环的起点。

你已经完全掌握了其中最关键的 sense 这一环。这真的很了不起!

还有其他任何让你感到困惑的地方吗?或者想不想挑战一下,把 movesense 结合起来推演一个完整的例子?


评论